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,是長期以來困擾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的痛點。2014年10月,濟南市環保局公布的2010-2013年度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(PM2.5)的主要來源中,燃煤是濟南本地污染的頭號來源,占比27%。
為加快大氣污染綜合治理,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,當前,濟南市正在多措并舉開展藍天保衛戰。其中,燃煤鍋爐治理,優化能源消費結構,大力實施“一減雙替”,是減少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。
記者近日走進黃臺電廠和濟南熱力集團,實地探訪清潔能源的使用情況。
黃臺電廠——
力減60萬噸煤炭消耗量
濟南2019年供暖期即將來臨,濟南各大熱企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供暖前的準備。位于歷城區工業北路的華能黃臺電廠是濟南重要的電源支撐點,記者對其進行了探訪。
“進入9月份以來,黃臺電廠就全面進入供熱備戰,對供熱機組進行停機檢修。目前,設備已經基本調試就緒,11月15日正式對外供熱沒有問題。”華能濟南黃臺發電有限公司副廠長周亞男介紹。記者在車間看到,一個供熱機組有12米高,包括鍋爐、發電機、汽油機三大部分,十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對7號機組汽油機進行檢修,工作人員介紹,像這樣的熱電聯產機組可以實現供電每小時30萬千瓦,供熱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。
依托4臺熱電聯產機組,黃臺電廠全廠供熱能力達到4900萬平方米,實際供熱面積接近4000萬平方米。每個供熱季可以為濟南減少60多萬噸的散煤消耗量,成為全省最大的綠色清潔熱源。“一方面是我們全廠目前供熱能力接近5000萬平方米,再一個就是我們的機組既能供熱又能發電,屬于熱電聯產機組,現在4臺機組大氣排放全部達到超低排放,這是什么概念呢,這四臺機組的排放已經優于燃氣供暖的排放標準。”周亞男介紹。
據悉,黃臺電廠承擔著濟南市約30%的集中供熱,為濟南市關停35噸及以下社會小型燃煤鍋爐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熱力集團——
全國首個多能供熱示范基地
記者從濟南熱力集團了解到,按照“技術領先、管理規范、智能調控、多能互補、環境優美、科普便捷”的定位和目標,濟南熱力試點建成了全國首個多能供熱示范基地——睿冠能源站,推進多種新能源供熱技術運用的科學發展。該項目于上一采暖季全面投入運行,應用了9套供熱系統和1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。尤其是污水源熱泵系統,除了可以在冬季為用戶提供供熱服務,還能夠實現夏季制冷,成為清潔能源利用的又一延伸舉措。
據悉,濟南熱力集團通過實施以電廠余熱為主的清潔供熱,已成為濟南市余熱利用最大的供熱企業,目前利用率達79%,較去年同期增加5%。下一步,熱力集團將充分利用商河縣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條件,助力商河縣委、縣政府打造成第一個“無煤化”的清潔取暖示范縣,形成以“地熱+”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集成利用的現代化供暖模式,推動清潔取暖向農村覆蓋。
科技手段為供熱企業新舊動能轉換插上了智慧的翅膀。目前,濟南熱力集團已打造成“四縱四橫”的供熱管網格局,形成了章丘電廠、黃臺電廠、自有調峰熱源“聯網運行、并網供熱、互為備用”的良好局面。
如順工貿——
煤改氣企業沒吃虧
要想根治大氣污染,淘汰和改造燃煤鍋爐就成為一道必答題。
2016年,濟南決定用兩年時間淘汰454臺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。這400多臺鍋爐占全市燃煤鍋爐總量的近83%,主要污染物排放占到全市燃煤鍋爐總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。去年8月,這些燃煤鍋爐全部退出歷史舞臺,濟南因此成為全國首個完成這項工作的省會城市。
“總的算起來,煤改氣后成本增加了,比方說原來1萬元產值,用煤的話成本大約是180元,用氣則需要500元。”濟南如順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曙光說,雖然成本提高了,但是企業并沒有吃虧,“燃氣鍋爐產氣的速率比較高,產量比以前大了。原來需要6人輪班倒燒鍋爐,現在只需兩人,用人成本降低了,可以將人員調配到其他崗位。更重要的是,原來一年大概要燒掉1500噸煤炭,燃氣改造后污染物排放大大減少,廠區環境好太多了。”
在強力推進燃煤污染減排方面,近年來,濟南加快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市建設,截至去年12月中旬,氣代煤、電代煤改造任務已基本完成11萬戶。同時,全市范圍內實施民用生活燃煤清潔化治理,涉及60萬戶居民,清潔化民用生活燃煤推廣工作實現全面覆蓋。
了解更多燃煤鍋爐治理資訊:www.cdxysoft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