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記者 呂佳 實習生 周靖穎)“渭南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78天,同比增加13天。全市鐵腕治霾工作成效顯著,空氣質量呈現持續好轉態勢。”在1月25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,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樊棣就2018年度環境空氣質量和鐵腕治霾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通報。

  過去的一年,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。我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78天,同比增加13天。臭氧污染天數53天,同比減少17天;重污染天數19天,同比減少12天;綜合指數6.44,同比下降12.7%。六項污染物濃度全部改善,秋冬季(2018年10月至12月)空氣質量綜合指數7.48,同比下降1.4%;優良天數為47天,同比增加9天,優良增加天數排全省第四。11個縣(市、區)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.79,同比下降10.9%。

  據樊棣介紹,2018年,我市印發了《渭南市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》《渭南市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》等20余份指導文件,明確工作目標、工作任務和重點治理項目,進一步強化牽頭部門責任和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,全市鐵腕治霾工作成效顯著,空氣質量呈現持續好轉態勢。

  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,引導城區高污染工業企業“退城入園”,目前合陽縣源源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已搬遷到位,北辰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拆除到位;積極推進危化企業搬遷改造工作,確定對陜西省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異地搬遷,對陜西陜化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、陜西比迪歐化工有限公司就地改造;壓減淘汰落后過剩產能,嚴禁鋼鐵、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,全面關閉電解鋁生產線;完成綜合整治“散亂污”企業2376戶;實施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,檢查企業4520家次,對454起案件罰款2546萬元。

  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,加快建設儲氣設施,全力實施天然氣整村推進試點工程,完成煤改氣2.8萬戶,煤改電3.35萬戶,建成清潔煤配送中心20個,煤炭配送網點331個;控制煤炭消費總量,沒有審批新建燃煤項目,完成散煤削減170萬噸;開展燃煤鍋爐綜合整治,完成217臺生產經營類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,拆改燃煤鍋爐849臺829.38蒸噸。

  在運輸結構調整方面,渭南主城區327輛公交實現純電動化,成為全省中心城區新能源公交車推廣率最高的城市;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6962輛,提前超額完成淘汰任務;開展黑加油站點攻堅行動、成品油市場治污降霾、經營秩序等專項督查檢查,確保車用汽柴油供應符合國家第六階段標準。

  在用地結構調整方面,建設防風固沙綠化工程,全市造林綠化61.11萬畝,完成年度任務的122.2%;綜合整治露天礦山,全市關閉采石礦山158家,487家粘土磚廠全部停產,取締59處無證開采點;嚴格管控揚塵問題,422個建設工地“6個100%”達標,清運車輛全部實現公司化運營并安裝衛星定位系統,全面取締71處砂場和91處非法采砂場,中心城區235處裸露土地全部覆蓋或綠化;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,實施15個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項目,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408.55萬畝,綜合利用率達到93.98%。

  在應對重污染天氣方面,積極配合中、省和關中各地市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,先后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8次。開展預案修訂,指導1223家涉氣企業編制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方案;開展工業企業冬防期錯峰生產,全市摸排執行錯峰生產企業72戶,落實停限產措施。

  在環保能力建設方面,全市共計撥付大氣污染防治各類專項資金5.8億元;投資1500萬元,建成城區10個加密空氣自動監測站,建立城區各街道辦、重點鄉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考核體系,30家重點涉氣污染源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并實現聯網;聯合“一市一策”研究科研團隊力量,開展源排放清單編制和源解析工作,對全市大氣污染特征進行綜合分析。

  “2018年10月,市政府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簽訂了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戰略框架協議書》,‘一市一策’研究團隊正式進駐我市。”樊棣說,下一步,該團隊將針對我市環境問題進行深入調研,提出“一市一策”的大氣重污染解決方案,為我市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。

  [網絡編輯:王蕾]

  了解更多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資訊:www.cdxysoft.cn